臺灣鮮食鳳梨之父-張清勤 [註03]
說到臺灣的鳳梨,不能不提到張清勤先生。他從20歲那年國立嘉義農專畢業後,進入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服務開始,40多年間,將一生的青春歲月都投入在臺灣鳳梨的研究改良。在臺灣還在以外銷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就預先準備轉型之路,從64萬粒種子中,育成多個鮮食鳳梨品種,如台農13、16、17、18及19號,讓臺灣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好吃的鳳梨,張先生本人更活脫是一部臺灣鳳梨史。
鳳梨研究改良的道路總是辛苦的,為了瞭解不同品種的鳳梨生長狀況,張先生經常在大熱天下全副武裝,穿梭在到處都是葉刺的鳳梨田間巡視,由於鳳梨園中沒有遮蔭設施,一趟下來往往滿身大汗。為了瞭解鳳梨種出來好不好吃、不同鳳梨間有什麼差別,有時候他必須在一天內大量試吃不同品種的鳳梨,可說是畢生心力都投注在鳳梨身上,如此為鳳梨產業發展付出的努力與貢獻,也因此讓人尊稱為鳳梨之父。
註01:關廟農會-關廟鳳梨發展史
註02:農業知識入口網-鳳梨主題館
註04:「萊去Japan!」 臺南鳳梨再度主動出擊,封櫃啟運直攻日本市場
註05:「超乎想像搶手」 台南農產品外銷加拿大 業者加碼採購
註0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網-單一農產品進出口量值─按國家別
註07:農業知識入口網農業知識家 - 請問鳳梨催花使用電石的時機為何
註09:關廟鳳梨及其加工產業之研究,汪雅菁,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註10:高優質台南鳳梨產季到了
註11:生技業挺鳳梨小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