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南市必吃的小吃名單中肯定有虱目魚,臺南市被稱為「虱目魚的故鄉」,全市養殖面積約5000公頃,產量和產值都位居全國之冠。[註01]
臺南市是臺灣最早養殖虱目魚的地方! 300多年前荷據時期,荷蘭人將虱目魚的養殖技術從印尼引入臺灣,當時鹿耳門(今安平區)作為荷蘭貿易據點,自然成為養殖的第一個試驗地。[註05]
先民利用臺南沿海潟湖或濕地的低窪環境,築堤圍成一池池的魚塭,將海水引進池中,再放養從海邊抓到的虱目魚苗。[註06]
清領時期臺南市作為全臺最高首府,如同現在的臺北市,生活水準比其他地方高,隨著吃魚的需求與日俱增,越來越多人養殖、食用虱目魚,從此虱目魚漸漸融入臺南人的飲食生活。[註06]
臺南沿海一帶,每天都有一群盡力照顧虱目魚的漁民們,凌晨四點天還未亮就開始搬運魚餌、餵食虱目魚。[註07]
漁民們每天都要檢查各項電機設備是否完善,深怕打水機一停止,池水氧氣不足,就會造成虱目魚死亡。
漁民也很擔心颱風或寒流,颱風前得加強排水設備,以免淹水時整池的虱目魚全流出魚塭。寒流來時得整夜留守魚塭,一看到死魚就撈起,趁魚隻還新鮮可食用時,送往加工廠。[註08]
每到產季,漁民們忙的不可開交,清晨六點多漁民們已經蓄勢待發,一些人在水裡拉著魚網,有幾位則是慢慢將魚趕到網子裡。[註09]
隨著漁網越拉越近縮小範圍,水面開始出現虱目魚跳躍的身影,看到漁民的表情變化才知道,他們正承受著虱目魚群大力跳躍和亂竄的重擊。[註09]
好不容易將虱目魚捕撈上岸後,接著就要將魚貨送往各地市場。南部市場因為接近產地,魚肉很新鮮,南部人有吃魚腸的習慣,因此送往南部的虱目魚會在黃昏進行「消肚」儀式。[註10]
在黃昏進行的消肚儀式中,漁民會開著竹筏在魚塭上快速來回,讓魚受驚而將食物與泥沙全部排出,並在清晨捕捉,送往南部早市。
送往南部早市的魚腸乾淨,而且清晨才撈捕上岸,魚體柔軟而可以彎曲,裝在籠裡節省空間,久而久之彎曲的虱目魚就成了新鮮的代表。[註11]
送往北部早市的路程長,黃昏得捕捉,並連夜運往市場。沒有清腸的虱目魚無法彎曲魚身,於是形成南北市場不同的魚身型態,俗稱南彎北直的現象。[註12]
南部地區因地利之便而盛行虱目魚腸小吃,饕客們總是趕在早晨去吃以免向隅,這可是南部獨有的飲食文化。
臺南料理職人將虱目魚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發展出煮、炸和炒的虱目魚腸小吃,從魚頭到魚尾都能煮出各式各樣的料理,甚至連魚骨頭都能用來煮湯。[03]
虱目魚有兩百多根大、小刺,透過除魚刺職人巧妙的雙手,竟然能做到一根刺也不留,不過職人剛開始學習時,手指總是被魚刺刺到紅腫,忍著學2到3個月才終於把魚刺抽乾淨。[註13]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好東西要讓大家知道,因此臺南市政府和各區公所,每年都會串連七股、將軍、學甲、北門、安南等地,舉辦虱目魚產業文化節。[註14]
虱目魚產業文化節邀請大家來臺南品嚐各種虱目魚料理,還有職人帶領直擊魚塭養殖過程,以及漁港漁獲拍賣現況。
現在,你是否更加了解虱目魚的故鄉臺南呢? 希望你能體會原來一片香煎虱目魚肚、一碗營養滿分的虱目魚湯,是各種職人共同淬鍊下的美味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