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是餐桌上常見的貝類食材,家常料理像是薑絲文蛤湯或九層塔炒文蛤,將文蛤煮湯、快炒或燒烤都很受歡迎。平常我們吃到的國產文蛤之中,每5粒就有大約3粒來自雲林縣,想拜訪美味文蛤的產地,來到雲林縣就對了!
雲林縣的文蛤養殖場主要集中在沿海鄉鎮,一方面鄰近海邊,方便引用海水養殖,另一方面臨海農田常遭到海水倒灌,土壤鹽分高而貧瘠,不容易栽培農作物,在民國60年代養殖漁業興盛期間,許多村民便把農田改作為養殖魚塭。[註02]
在人工繁殖技術出現之前,漁民會到海邊採集野生文蛤,或將文蛤苗帶回去,在陸上魚塭養殖。這些文蛤苗的貝殼顏色較深,而且只有細沙般的大小,所以俗稱「黑砂」,閩南語叫作「烏砂」。隨著養殖需求越來越高,「烏砂」漸漸供不應求。[註03]
在民國69~70年間,水產試驗所臺西分所(現名為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臺西試驗場)成功研發出文蛤人工繁殖技術,並將技術推廣到民間繁殖場,發展到現在,全臺灣的文蛤繁殖場幾乎集中在雲林縣沿海地區,可見雲林縣在整個文蛤養殖產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註04,05]
由於文蛤從種苗到成熟歷經10個月以上,而且每個生長階段都有特定的養殖環境和專業技術,現在有繁殖場(種苗場)、育苗場和養殖場進行專業分工,對應到人類世界,繁殖場就像醫院接生寶寶、育苗場像幼兒園,而養殖場像小學到大學。
其中有許多繁殖場和育苗場位於口湖鄉的下崙養殖生產區,透過當地設置的海水統籌供應系統,引進較乾淨的海水輸送到各個魚塭,培育文蛤苗健康長大。[註06]
此外,有別於其他地區以地下水控制池水鹽度的方式養殖,下崙村漁民以純海水來養殖,雖然養殖難度較高,但是蛤肉更加鮮甜美味,還可以透過減少抽取地下水,來改善地層下陷的問題。[註06]
當豪雨、乾季或季節變化時,漁民總是守候著魚塭加強監控,並透過換水或加水等措施,來控制池水的鹽度、溫度與水質,提供文蛤最舒適的生長環境。不過由於近年來氣候異常、水質污染及養殖密度偏高等原因,導致文蛤大量死亡,需要研究人員和漁民共同合作來解決問題。[註07]
每到夏天文蛤盛產的季節,漁民就會進入文蛤池,利用採收機的強力水柱朝池底沖,文蛤沖出後便會落入機器後方的網袋裡;當網袋裝滿文蛤時再從水中抱起,放到漁筏上的籃子裡,累積到漁筏滿載時就會拉到岸邊,這時,整艘漁筏幾乎等於一個成年人的重量。
在岸上,其他漁民合力使用篩網,將不同大小的文蛤篩選分類,並挑出其中的異物。從池中採收到岸邊篩選,整個過程都必須依靠人力,雖然工作辛苦,但是看到照顧一年的文蛤豐收時,漁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在臺西鄉,漁民會蒐集發育不全的小文蛤,因為體型較小而賣相不佳,經過漁民的巧手,利用蒜頭、冰糖和辣椒來調味醬油,再放入醬油中醃漬幾天,醃漬過的蛤肉帶有鹹、香、甘、辣,層層滋味,非常開胃!
還有一道在地特色料理:文蛤湯包,湯包裡的主要餡料使用在地養殖的鮮嫩蛤肉,和一般的豬肉湯包相較之下,湯汁特別鹹香甘甜,能吃到如此美味又有創意的料理,都要感謝在地漁民與廚師的用心與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