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門高粱酒之名,一說到高粱就想到金門,在金門,每到初夏或秋末的季節,就會看到農田裡一片金黃,高粱稈上已結實纍纍,準備收割。
現在的採收機很厲害!駛過之處已將高粱收割,同時取下高粱的種子,當整片高粱田都採收結束後,很快地就能將蒐集好的籽粒,送到酒廠製作高粱酒。
以前科技尚未發達時,高粱採收後必需依賴人力捶打,籽粒才會從莖稈上脫落,過程十分費力,於是有人突發奇想,將高粱鋪在馬路上,當有車子行駛經過,輕輕鬆鬆就能讓籽粒分離,外地人第一次看到路上高梁的驚奇景象,還以為得改道而行呢!
其實金門大量種植高粱的歷史並不長,民國40年代隨著軍方酒廠的成立,為了專門製造高粱酒,政府鼓勵農民種高粱,從此高粱才成為農田裡的主角。因為高粱的外型像蘆葦又像玉蜀黍,在地人都稱其為「蘆黍」,剛好適合在金門乾燥的氣候中生長。[註02]
大部分的高粱都會送入酒廠,蒸煮成糊狀後,便與小麥粉攪拌在一起,透過小麥粉中預先培育的麴菌,產生發酵的效果!經過完整兩次「發酵後蒸餾」的過程之後,當透明澄澈的酒水汩汩流出,高粱酒就快完成了![註02]
接下來高粱酒將進入地窖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化學作用,讓酒水中的嗆辣分子轉為溫潤甘醇,高粱酒就能重見天日,並交由調酒師將酒質調製一致,最後檢查酒瓶裡毫無雜質、包裝完成,終於大功告成!
當年軍方成立的第一座「金城酒廠」至今仍在運作中,裡頭保留了當年紅磚做成的發酵池,傳說從中釀造的酒味比較豐富。後來新建的「金寧酒廠」規模更大,設備科技化,確保每一瓶酒都能達到標準。[註02]
高粱酒在國內外都享譽盛名,為金門帶來許多財富!不過光鮮亮麗的背後卻有大量酒糟需要處理的問題。這些釀酒後產生的廢料看似汙染源,其實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於是政府在民國96年開始推動「酒糟養牛」計畫,才讓問題稍微緩解。[註03]
其實高粱不只能製酒、養牛,還能做成金門限定版年糕「蘆黍粿」,口感比一般年糕Q彈、不黏牙!這道傳統料理的出現,來自在地人的巧思,過去白米稀少而昂貴,於是用高粱取代白米做米食,沒想到創造出另一種美味。
取下種子籽粒後,留下來的高粱莖葉也不浪費!曬乾後便是以前煮飯爐灶的好燒材,老一輩人還會紮綁成掃把,利用長長的高粱稈當作掃把柄,打散的穗花就成了掃把頭,天然的材料搭配古早的作法,可是塑膠掃把無法取代的手感與回憶。[註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