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以「風城」聞名,每到秋冬季節,強烈的東北季風吹過,形成可能接連數十天、風速達每秒20公尺的「九降風」,聰明的老祖先反過來利用九降風的特性,用來製作各種需要風乾的食物,於是新竹的烏魚子產業就這樣被「吹」出盛名。九降風到底是如何成為烏魚子的推手,讓我們從「在地特色小教室」來見分曉。
人工烏魚繁衍推手-廖一久
烏魚是洄游性魚類,昔稱「烏金」,烏魚卵巢製成的烏魚子更是深受國人喜愛的珍品,因此農復會(農委會的前身)在1964年時就已計畫嘗試烏魚的人工養殖。當時孵化出來的魚苗只能存活二十多天,無法長大,計畫遭到重大瓶頸,沒有「魚苗」一切都是空談。
在廖一久投入研究後,他發現先前的做法是把孵化出的烏魚苗放在小玻璃杯中,小心翼翼地呵護,期待烏魚苗長大。他猜想把烏魚苗放置在「模擬真實的環境」下養殖,不要過度照顧魚苗,也許能成功。於是廖院士把剛孵化出來的烏魚苗放到「大水槽」內,培育過程中只注意水質酸鹼度的穩定,其餘儘量模擬海水環境來培育小魚苗。終於在1969年2月成功培育出兩尾烏魚苗,存活期30天,體長分別是1.0與1.1公分。一旦突破烏魚苗存活期30天的紀錄後,台灣烏魚苗的養成數目開始逐年攀升,之後更順利地從第1代人工養殖烏魚培育出第2代烏魚,完成了「人工烏魚繁衍模式」。[註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