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湖鄉的烏魚養殖產量佔全臺第一,又有全臺灣第一個通過生產履歷認證的烏魚養殖場,讓口湖鄉的養殖烏魚聲名遠播![註01]
在民國70年以前,口湖鄉的養殖業以鰻魚為主力,然而這種漁產需要使用大量的淡水養殖,許多養殖戶自行鑿井抽取地下水,導致口湖鄉出現地層下陷的狀況,甚至引發海水倒灌。[註02]
民國75年韋恩颱風帶來爆量的雨水,再加上地層下陷使得雨水都匯集到村莊中,養殖池內的鰻魚也都流竄到馬路上,讓口湖鄉的養殖戶幾乎血本無歸。經過這次的事件,口湖鄉的養殖戶開始改養烏魚、文蛤等半淡鹹水養殖的漁產,也延緩了地層下陷的速度。[註02]
烏魚屬於洄游性魚類,每年冬天都會從臺灣海峽由北往南游,從桃園、新竹到臺中都有漁民在捕撈野生烏魚,由於大環境氣候的變遷,烏魚往南洄游的數量愈來愈少,養殖烏魚子的需求量大增,因而造就雲林地區的養殖戶轉養烏魚,而且東北季風在這一地區比較早到,因此更加強口湖養殖烏魚的必要性。[註03]
口湖鄉位處「風頭水尾」,地理位置又靠海,能引進海水加淡水,打造出最適合烏魚長大的魚塭。到了冬天取烏魚卵的季節,又有東北季風可增加烏魚卵風乾的速度,造就出養殖烏魚子的故鄉。[註04]
一般而言,野生烏魚子的製作方法會在烏魚卵前端留有一塊肌肉,不必以綁棉繩來固定,而雲林以南的養殖烏魚子,大多以綁棉繩來固定,唯有雲林地區的養殖戶會以烏魚卵前端留有一塊肌肉來製作烏魚子。[註04]
在大家爭相捕撈、養殖烏魚的時候,口湖鄉的養殖戶更有遠見的學習將烏魚養殖申請產銷履歷。經過許多課程學習與輔導的日子後,口湖誕生了全臺灣第一座生產履歷認證的烏魚養殖場。[註01]
經過生產履歷認證的烏魚,在飼養的各個階段皆有嚴格的控管,養出來的烏魚子品質安全,沒有藥殘的顧慮,用烏魚做出來的魚丸更是美味彈牙,讓口湖烏魚的售價三級跳。[註01]
在國人家庭結構與飲食習慣的改變之下,一整片烏魚子的市場需求量減少,大部分只有在過年圍爐餐桌上,才會看見烏魚子料理。為了讓民眾方便食用、降低買整片吃不完的壓力,有漁民開發出「一口烏」的產品,能夠一開即食,廣受消費者的歡迎。[註05]
除了烏魚子以外,近年來烏魚也打入火鍋料產品,開發出許多加工品項,從烏魚丸、烏魚鬆、一夜干到烏魚罐頭,讓更多人吃到口湖烏魚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