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孔是貨真價實的臺灣鮑魚,每年11月到隔年4月,來到臺灣東北角都能吃到新鮮九孔。用噴槍炙燒,無需添加調味料,鮮甜的海味和Q彈的肉質,立刻擄獲老饕的味蕾。
內行人都知道,吃九孔一定要到新北貢寮,這裡是九孔最大的養殖地,全臺有超過8成的九孔都來自這裡。在全盛時期,九孔產量更是高達2,496公噸,連日本人、香港人的餐桌上,都有臺灣九孔。[註01]
九孔產業發展可以從民國50年代說起,當時漁民多是從海中捕撈野生九孔販賣。到了民國60年代,在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委會前身)的輔導下,漁民才逐步建置養殖池,加上有業者從國外帶回來的鮑魚繁殖技術,才開啟了九孔養殖的大門。[註01]
在養九孔時,漁民會幫九孔寶寶準備浪板,餵食矽藻等食物;等九孔大了,再移到其他養殖池,餵食海龍鬚菜,讓九孔長得又大又肥美。[註02]
繁殖技術解決了九孔供應不穩定的問題,吸引不少人投入,不過養殖池的擴大,破壞了海岸生態和景觀。民國72年臺北縣政府(現在新北市)禁止進一步開發,只能以現有的海底池養殖。 [註03]
這個政策雖然對九孔產業造成影響,同時也讓人思考,如何將海底池養殖變成陸上養殖。在專家學者的研究之下,成功開發陸上養殖模式,讓生產面積大幅提升,養殖範圍也不再限於潮間帶。 [註03]
九孔產量的攀升,讓漁民過上富饒的生活,原以為日子會一直風光下去,沒想到民國90年,宜蘭九孔苗大量死亡,隨後各地九孔池接連遭殃,九孔產量減少,大大重創漁民生計,不少人另謀出路,離開了曾經繁榮的漁村。[註01]
在後來專家的推測下,九孔苗病變死亡的原因,與水質不佳、環境改變、近親交配導致基因弱化等相關,但事實真相依舊是未解之謎。[註03]
為了解決九孔苗問題,專家學者開始思考,是否可以透過品系雜交、改良品種穩定九孔產量,經過實驗發現,臺灣九孔和日本九孔雜交的後代,存活率會較高。同時因應氣候變遷,也提出養殖管理方法,讓漁民降低損失。[註03、04]
另一方面,為了重振貢寮九孔的名聲,新北市政府和貢寮區漁會合作,打造「貢寮鮑」品牌,結合在地特色,讓消費者認識食材和產地,促進漁村發展。[註05]
同時政府也說服漁民接受檢驗,提高食安保障。一開始有不少反對聲音,在溝通與協調下,漁民漸漸接受檢驗,甚至主動配合新北市農漁產品安心標章、水產品生產追溯標章和水產品產銷履歷政策。[註05]
回頭看九孔的產業發展,從輝煌變成黯淡,又從黯淡中逐漸復甦,這一切十分不容易。下次來到貢寮,可別忘記品嚐這裡的九孔,和別人分享九孔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