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
氣溫是影響馬鈴薯生長最重要的環境因素,馬鈴薯在冷涼環境中才適合生長,所以臺灣多在10月到隔年2月秋冬季栽培。短日照及冷涼夜溫能促使長出塊莖,最適合塊莖生長及發育的日間溫度為17~19℃,夜溫以10~14℃最適合。到25℃以上,塊莖停止生長。
水分
一般保持土壤含水量60~80%為宜,太濕或積水對植株生長產生不良影響,塊莖容易腐爛。採收前7~10天停止灌水,以利塊莖成熟及表皮變厚(木栓化),才能長期儲存。
土壤
最適合的土壤是土層深厚、質地疏鬆、富有機質、排水及通氣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壤土。
光照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生長期間日照長,光強度大,有利於光合作用;若長期光照不足,容易造成莖葉不斷生長,而延遲塊莖的形成及降低產量。
於定植前1個月將種薯移出冷藏庫,置於隔離、通風、且有散色光照環境育芽。萌芽後依預計種植數量切薯。切薯前刀具消毒,切薯時每薯塊至少帶一芽點。
以人或農機作畦,畦寬4尺(含畦面3尺及畦溝1尺,畦溝深20cm以上)。每畦栽植雙行,株距約25-30cm,行距約40-50cm。定植時芽點朝上,種植深度約土面下2cm。
定植完成後進行初次灌溉,以土層濕透為原則,第2週後視植株生長情況及土壤濕度進行灌水。
定植後第3-4週(或植株高度10-20cm)時,以人工或機械將畦溝土壤撥於畦面,防止薯球表面照光。
栽培末期開始停止給水,使其地上部植株乾枯後挖掘採收。採收之馬鈴薯先放在陰涼通風處讓表皮傷口癒合。癒傷處理一週後,移到4℃冷藏。
(以上照片來源:雲林縣斗南鎮農會)
註01: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農作篇(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著,2005年。
註02:國產農漁畜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