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淺坪式魚塭的水太淺,冬天水溫和氣溫相當,只要寒流一來,虱目魚容易受寒甚至死亡,因此在冬天前,漁民會將沒有捕撈上市的魚趕進「越冬溝」內,越冬溝的水很深,能保持足夠水溫,讓虱目魚熬過寒冷的冬天。然而,近年來溫室效應的影響,加深魚塭深度與加高水深,也具有越冬溝的功能。
深水式養殖魚塭在冬天也能養殖但是魚不成長,等待下一年溫度回升時期就可成長與採收。
養殖前將魚塭池水放乾,曝曬池底以達到消毒效果,並且撒上米糠當作肥料,促進池底藻類生長。
清明節之前放養進口苗,清明節之後放養國產苗。當虱目魚苗長到特定大小時,將魚苗放入養殖魚塭中。
全年都有養殖,不過主要的成長期是4-11月。投料桶是儲存飼料的地方,會在固定時間,透過投料管將飼料投進魚塭中,餵食虱目魚。
全年都有收成,不過主要的盛產期是7-11月。收成時,漁民們得分工合作,分別將漁網兩端往岸上拉,接著將漁網捲成螺旋狀,就能從漁網中取出虱目魚。
冬天時,若還有虱目魚還未成熟,會將魚隻引入越冬溝繼續養殖,因為水溝夠深,池底能保持較高水溫。此外,還會在越冬溝的北邊建立擋風屏,阻擋冬天寒冷的北風。近年來溫室效應的影響,加深魚塭深度與加高水深,也具有越冬溝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