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
三
一
二
三
推廣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設置之目的在於推動全民食農教育運動,透過農業端、教育端、社區及個人等推動與環境共好、自發實行健康飲食生活、人際互動與文化傳承,藉此集結食農教育多元推動之優良典範模式。
農委會為提振國產米食,推動在地消費,於108年2月16日至17日在總統府前北廣場舉辦「做伙來呷飯」國產米食嘉年華活動,現場有好吃又有趣的米食精品展售與DIY體驗,還有「稻米的一生」食農教育展,邀請全民一同支持國產多元米食,並強化對國產農產品及農業文化的認同,讓「呷飯」成為全民運動。
農委會為展現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執行成果,並響應每月15食物日運動,於2018年12月15日、16日於臺北文創大樓6樓舉辦「食農小學堂X食農百寶屋」食農教育成果發表會。107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以「農業生產與環境」議題為推動重點,搭配健康飲食生活及飲食文化等概念,學校辦理食農教育課程、教案及體驗活動,發展符合不同學習階段學生之食農教育概念架構。
為能更有制度地推動食農教育,於本會期結束前,將食農教育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期望藉由立法建立社會共識,讓農場到餐桌的串連更完整。透過認識食物的全民生活教育,民眾才會成為更好的消費者,建立選擇食物的正確觀念,也是消費者自我保護的一部分。有政府在後面推,民眾也需懂得挑好的食物,才有消費的拉力。
將每月15(音同食物)日訂為「食物日」,推動「三要一不要」口訣,第一要是「要在地食材當季吃」、第二要是「要揪人共食快樂吃」、第三要是「要原型食物真好吃」、第四則是「不要浪費食物適量吃」。不管是在家用餐或外食都能食當季吃在地、與人共享餐食美味、購買原型食物烹調,最重要是珍惜食物,不要浪費,也不要過量飲食,對地球環境友善,也形塑個人健康飲食習慣。
蒐集教學現場最需要的教案、知識、場域、教材、國內外相關網站等教學資源,彙整於「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提供所有食農教育推廣者快速查詢與應用,讓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更易於了解、落實於生活中。
鑑於各界對於食農教育在飲食教育(含營養、家政、健康、食品教育等)、環境教育與農業教育領域之定義和實施方法各有主張,且食農教育之工作涉及範疇面廣,應統一主管機關或統合機關,建立法源基礎,深化家庭、學校、社區等不同年齡層國民對食農教育之理解,增進飲食與農業事務有效的結合。有鑑於此,為期提升全民對國產農產品的認同與支持,賦與推動食農教育之經費及法源依據,爰擬具「食農教育法」草案。
藉由社區、學校、農會共同推動食農教育,使年輕學子暸解農業,進一步結合社區產業與體驗經濟,促使農村社區成為學校團體推廣食農教育場域。水保局規劃學生進行農事耕作,邀請專業講師傳授及指導學生食農教育概論、基礎農耕、環境關係、食品營養安全、生產銷售等主題,亦聯結農會將學生種植的農產品上架,提供學生學習農產行銷機會,為台灣推廣食農教育開創一條新的道路。
為推廣食農教育,由本會輔導處辦理「食農教育推廣計畫」與「食農教育融入小學優良課程方案」徵選活動,希望學童能透過體驗活動、課程學習來瞭解「學校午餐的食材從哪裡來?」同時藉由到農村體驗生產至銷售的過程,認識在地農業及飲食文化、培養在地低碳的飲食習慣、瞭解四章一Q標章的意涵,以拓展食農教育理念,並達到向下扎根之功效。
於105學年度第2學期,選定新竹縣(市)、臺中市、臺南市、臺東縣及宜蘭縣等6個縣市優先試辦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四章一Q生鮮食材,計986校參加、約50萬學生受惠。依據校園食材登錄平臺資料,試辦該學期的午餐食材四章一Q覆蓋率,由原先11%成長至44%;食材抽驗合格率則由91.9%提升至95.2%,成效良好。106學年度第1學期,擴大至本島各縣市及澎湖縣共20縣市辦理學校午餐優先採用在地食材。
由教育部及本會等共同推動學童午餐優先選用在地生產之可追溯性食材政策,鼓勵學校午餐選用有機、產銷履歷、台灣優良農產品CAS、吉園圃安全蔬果等標章或具有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 Code(簡稱「四章一Q」)生鮮食材,強化學校午餐食材安全性,增進學童環境保護意識、感受在地飲食文化,培養在地低碳飲食習慣,開展食農教育與生活教育。
農糧署輔導學校、農會或民間團體等相關單位,以「國產稻米」為主要素材,將農事體驗或飲食教育等內容融入各學習領域及相關推廣活動,使國人藉此認識在地農業、糧食、米食營養均衡及食品安全等「食育」相關知識,另藉由「食農教育系列活動」促進城鄉交流,並與家庭、社區作橫向連結,以拓展食育理念及向下紮根之功效。
為強化產銷履歷農產品宣導,扎根於基礎教育,由本會企劃處舉辦教案徵選活動,鼓勵國小教師、大專院校教育相關學院系所師生等,發展符合產銷履歷農產品議題之多元化教案與學習單,共同參與農產品安全教育,以及促進國小師生對於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之認知。教案主題與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驗證制度等相關,且適合國小教育高年級(五、六年級)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方式之領域或學科不限,計有89組93件教案參與徵選,並從中評選出15件優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