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最新消息

Tree to Bar 國產可可好滋味

發布日期
112-10-25
資料來源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更新日期
112-11-01

近年來,臺灣業者在擁有巧克力界奧斯卡獎之稱的「ICA(International Chocolate Awards)世界巧克力大賽」中屢獲佳績,而 2023 年 7 月亞太區競賽中臺灣品牌業者共獲 5 金 44 銀 34 銅,得獎數名列第一,同時將在 2023 年底與世界各區獲勝者爭奪決賽獎牌。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表示,臺灣可可產業發展逐漸成熟,從栽種到成品製作建立產業鏈「Tree to Bar」,臺灣巧克力放眼國際、精彩可期。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戴順發場長表示,巧克力是由可可果莢內的可可豆經過加工生產而來,臺灣自 1922 年開始,從印尼爪哇輸入種子試種,因早期對其加工製程陌生,加上果莢無法鮮食利用,故沉寂許久。近年來由於相關產業鏈在地蓬勃發展,屏東地區栽種可可農民日益增加。可可是熱帶植物,性喜高溫多濕,定植初期可選擇栽種於有部分遮蔭的地點,並搭設固定支架降低可可樹因強風或颱風所造成的損害,樹齡 4-5 年後生產的可可豆,其可可脂含量較高具有高商品價值,而管理良好之果園約能採收 25-30 年左右。

高雄農改場進一步說明,可可產業鏈可分為生產(包括去除果莢、發酵及曬乾)、初級加工(烘焙、壓碎脫殼及輾磨)及製成產品三部分;以國際可可產業來看,烘焙前的步驟都在產地完成,乾燥後的可可豆再送往各大進口國進行後續加工,而目前臺灣風行的巧克力製作方式為「Bean to Bar」或「Tree to Bar」,由巧克力製造業者直接收購在地生產的新鮮可可果莢,自行控制進行發酵及曬乾等工作,或是收購農民已發酵及曬乾完成之可可豆再進行後續加工,或由可可農民從事一條龍的生產方式,從栽種到成品製作一手包辦,發展出「Tree to Bar」的可可產業經營模式。

高雄農改場表示,臺灣可可產業逐漸成熟,從可可種植、發酵技術提升到多元創意產品製作等,整體產業鏈培養出各項達人,更透過融合臺灣在地食材屢獲國際獎項肯定,提供消費者更多樣化的國產可可產品選擇,也讓臺灣在國際巧克力產業上持續大放異彩。

縣市
全國
六大方針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農業類別
聯絡人
吳志文副場長
連絡電話
08-7746704
對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