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生產方式
我很好奇我們吃的臺灣鯛(吳郭魚)是怎麼來的?
產環境

臺灣鯛(吳郭魚)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很強,對疾病的抵抗性高,可以在淡水及半鹹水的水域中生存,而且繁殖力強、生長快速、肉質好,雜食性容易飼養,是適合養殖的魚種。[註01]

 

臺灣鯛(吳郭魚)不耐寒
臺灣鯛(吳郭魚)原產於非洲,主要生長於熱帶地區,在5~6℃以下低溫及42℃以上高溫皆會致死。[註01]

 

臺灣鯛(吳郭魚)沒有土臭味的秘密
雖然臺灣鯛(吳郭魚)容易養殖,但是優質的肉質需仰賴水質、池水鹽度與飼料品質。由於吳郭魚幾乎無所不吃,包括:浮游動物、浮游藻類及細菌等,如果水中的特定細菌及藻類過多,魚隻攝食後會在體內累積而產生土臭味,或者水中的亞硝酸濃度、氨濃度太高,使特定細菌和硫化物大量累積,進入魚隻體內後也會產生異味。[註02]

 

一般而言,半鹹水、海水或流動清水養殖的魚隻比較少土臭味,因此漁民通常會利用淡水與海水混合養殖,或者先在淡水養殖,捕撈前再換到半鹹水、海水或流動清水中養殖,藉此去除土臭味。甚至會用清水飼養,藉此清除魚隻體內的雜質,達到生食的標準,是日本、韓國當地生魚片市場的新寵。[註03]

A
產過程

1.魚苗繁殖
在繁殖池裡放養雌、雄種魚,使其交配產卵;大多數吳郭魚的母魚會將受精卵含在口中,並不斷的吸水使口中的卵獲得充足的氧氣。

若產卵環境適宜,放養2~3週,仔魚孵化後就能在水面上看到成群的仔魚,這時可用漁網捕撈,將仔魚放入專門的養成池,池內有浮游動植物供仔魚攝食,這些浮游生物來自漁民先前在整理養殖池時,利用肥料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 仔魚仔魚

 

 

 

2.成魚養殖
目前臺灣鯛(吳郭魚)的成魚養殖分為兩種,一種是魚苗直接養成,另一種是魚苗養到中型魚再轉由其他漁民接續養殖至上市。

 

養殖方式可分成:
●止水式半集約養殖:利用大型貯水池或農田灌溉用的池埤來養殖,需視池魚成長情形斟酌給予人工投餵飼料,臺灣北部桃園地區大多利用灌溉池埤,以半集約方式養殖吳郭魚。[註04]
 

●集約式養殖:在小面積內放養多數魚類並投予人工飼料,在短時間內收成出售。由於飼養的魚隻數量多、排泄多,為了保持水質乾淨,這種養殖池通常具有池底排水口,將殘積物排出池外。[註04]

 

●箱網養殖:在水庫或大型貯水池內,選擇風平浪靜、水流良好之處,設置箱網。箱網養魚面積雖有限,但其四周水域廣泛,不但水質清淨、溶氧充足,無殘餌、底泥、廢水等污染現象,因此育成的魚隻不但品質佳,而且無臭土味,較受消費者喜愛。[註04]

 

 
止水式半集約養殖
 
集約式養殖
 
箱網養殖

 

(以上照片來源:郭建賢教授)

A
料來源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