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飲食文化
你有聽過蓮霧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霧身世大解密

蓮霧,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其實隱含著外來物產的身世,原來蓮霧這個名字是源自馬來文、印尼文「Jambu」的閩南語音譯,以前還有「剪霧」、「染霧」等名稱,最後以蓮霧最為普遍。[註01]

蓮霧發源於馬來半島,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臺灣都有許多人種植,其中印尼的栽培量最多[註02]。而臺灣的蓮霧是17世紀荷蘭人從印尼引進臺灣,當時臺南作為荷蘭人的貿易基地,再加上炎熱的熱帶氣候適合蓮霧生長,自然有不少蓮霧盛產,之後才慢慢地擴散到南部各地,是不少南部人的飲食記憶,而蓮霧老樹也陪伴著大家度過許多個春夏秋冬。

 

飲食文化

A
南人的飲食記憶:白蓮霧

現在我們常吃的蓮霧大多是紅透透、甜蜜蜜的黑珍珠,不過在許多臺南人的記憶中,有點酸澀回甘的白蓮霧反而讓人懷念,以前在鄉下隨處可見,在臺南新市有句俗話說:「透早天打霧,烏鶖騎水牛,順序提茄薯,後宅撿蓮霧。」以前新市人的庭院裡都會種白蓮霧,小朋友會撿掉落的白蓮霧當作零食。[註03]

近年來由於白蓮霧不好照顧,越來越少果農種植,不過想要找到這種白蓮霧,還是可以在每年五月到七月拜訪臺南新市,或是參加每年六月舉辦的白蓮霧節,趁機品嘗傳統蓮霧的獨特風味。

 

飲食文化

A
級的臺灣蓮霧

臺灣古早味的蓮霧除了白蓮霧以外,以前的紅蓮霧果色偏白,顆粒比較小,口感也沒有現在這麼脆甜,而且每年夏天才能吃到。現在,經過許多果農的研究改良,以及品種推廣後,身為熱帶水果的蓮霧,竟然能一年四季都吃的到,而且冬天的蓮霧尤其好吃,於是越來越紅、越來越脆甜的蓮霧,就成為春節很應景的伴手禮。在享受甜美蓮霧的同時,蓮霧的原產地東南亞還有許多口感偏酸的蓮霧,身在臺灣的我們真的好幸福!

 

飲食文化

A
灣的老蓮霧樹

臺南市孔廟老蓮霧

臺南市南門路及友愛街口孔廟東北方,每當夏季就可看到四棵蓮霧連成一線,結了滿滿的果實,兩棵白蓮霧、兩棵粉紅種,相傳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這裡的老蓮霧完全自然生長,未受人為改良,因此保留了蓮霧的古早味,包括果粒小、種子大,甜度不高,有著傳統的澀香味,這就是老一輩人所回味的土蓮霧味道。夏季一到滿樹的果實經微風一吹,叮叮咚咚落滿地,白的粉紅的鋪成大地的彩色地毯,你一定要來看!(全文擷取自<蓮霧的時光走廊>[註02])

 

 

嘉義縣梅山鄉的黑霸王老蓮霧

嘉義縣梅山鄉圳南村的村民替蓮霧取了個霸氣的名字「黑霸王」。圳南村中的百年蓮霧樹,以林家祖厝後院兩百多歲的老蓮霧樹最有名,但921地震後蓮霧母樹逐漸自然死亡,現在只剩巨木塊橫躺在林家後院,我們仍可透過老照片回憶蓮霧母樹的英姿。(全文擷取自<蓮霧的時光走廊>[註02])

A

●【閩南語】黑透紅、肚臍開、皮幼幼、粒頭飽,保證吃到笑孩孩:

這句話是挑選蓮霧的一句口訣,黑透紅代表果色深紅或暗紅,肚臍開代表果臍的萼片已經打開、成熟,表皮光滑,整顆果實飽滿,保證你吃到的是又甜又好吃的蓮霧。

 

●【閩南語】透早天打霧,烏鶖騎水牛,順序提茄薯,後宅撿蓮霧:

這是新市流傳的俗諺,形容白蓮霧昔日隨處可見。白蓮霧被喻為是最具本土味的水果,過去常見於鄉下。

 

●【閩南語】南風若透,蓮霧著甜:

這句話流行於屏東,在屏東靠近海邊的地方,在南風的吹拂下,蓮霧的風味更加甘甜。

A
料來源

註01:《蚵仔煎的身世》,曹銘宗,貓頭鷹出版,2016年

註02:蓮霧的時光走廊,陳保基、徐于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年

註03:臺南市新市區公所-農特產品白蓮霧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