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飲食文化
飲用牛奶雖然是西方帶過來的飲食習慣,但是很早以前人類就有利用動物乳的歷史,讓我們來看看牛奶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吧!
奶的考古教室

史前時代
人類利用動物乳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一萬年前西亞先民開始畜養山羊。古埃及遺留的壁畫裡,發現有孩童與小牛一起喝奶的圖案;美索不達米亞的壁畫中,甚至更進一步描繪了製作加工乳的圖畫。公元前7500年,亞美人即開始畜牧活動,擠取飼養家畜的乳汁,甚至將乳汁加工成發酵乳,作為飲食與醫藥的使用。[註01、02]

 

牛奶在西方的普及
在19世紀的歐洲和美國,一般只有嬰兒及幼童才會喝牛奶,且由於殺菌保存能力不足,飲用範圍通常只侷限在生產牛奶的牧場附近。直到19世紀末,巴斯德氏殺菌法的出現大大改善了牛奶生產的安全條件,同時只給病人食用最純粹、簡單東西的食療法興起,象徵純潔、健康又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這三種人體所需物質的牛奶,開始受到人們推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德國,禁酒組織為了改變人們喝啤酒和烈酒的文化習慣,大力推行牛奶也取得成效。1920年前後,當農業界、科學界及政府在牛奶的營養價值上達成一致之時,歐美開始掀起一股全民喝牛奶的風暴,牛奶正式被列入西方人的基本飲食中。[註03]

 

飲食文化

 

 

臺灣乳業發展史
臺灣乳業的發展起源於1896年引進Devon、Short horn、Holstein乳牛,於1897年推廣國人飲用牛乳。1955年「臺灣省乳牛事業改進會」正式成立,1957年農復會策劃下,由省政府農林廳執行「酪農推廣計畫」,推廣坡地酪農事業。1970年確立以荷蘭牛作為產業發展之主要品種。1981年行政院核定以乳牛為主、肉牛為輔的養牛策略,國內酪農產業逐漸穩定發展。


我們現在常在鮮乳瓶身看到的「鮮乳標章」,則是政府於1986年推出的,採取「進出等量、逐一黏貼」原則,政府依照乳品廠收購的乳量,核發相對的標章數量;2010年更將乳品納入優良農產品標章(CAS)之管理,確保國產鮮乳之品質衛生安全。[註01]

A
心插柳 起司原來是這樣來的

傳說大約5千年前,有一個阿拉伯商人外出經商,他將乳汁裝在羊胃袋中隨身攜帶,以方便飲用。在經過沙漠時,他正好口渴,於是就打開羊胃袋想要喝乳汁,結果卻發現乳汁凝固成團塊狀,還有水水的汁液。好奇之下,他試吃了一下,發現還蠻好吃的。


原來羊胃袋中含有凝乳酶,在與乳汁高溫日曬的發酵之下,乳汁中分離的水是乳清,而蛋白質形成凝乳狀,也就是我們現在吃的起司的雛型。[註04]
 

飲食文化

小知識
  • 乳清有什麼用途?
  • 乳清是製作起司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早期是起司工廠的燙手山芋,當作廢水處理。其實乳清中具有相當含量的蛋白質、少量脂肪、乳糖和礦物質,可作為優質蛋白質來源,可以直接飲用,或是用來調製乳清飲品。隨著膜過濾技術發展,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營養保健相關產品,從乳清中分離出具營養價值的乳清蛋白,應用於食品、運動員營養補給或動物飼料用,是目前健身者很流行的蛋白質補充品。[註05,06,07]

A
澡完來一瓶牛奶吧!

小朋友可能常在日本的動畫或戲劇中看到,他們每次泡澡完會來上一瓶牛奶,作為泡澡結束的儀式感。為什麼他們這麼喜歡泡澡之後喝牛奶呢?原來以前的日本,因為衛浴設備還沒完善,都是到公共澡堂去洗澡的。泡在熱水中一段時間後,身體流失大量水份,容易覺得口渴,因此澡堂都會販賣牛奶或咖啡牛奶等調味奶供顧客飲用。衍生到現在,雖然澡堂提供的飲品選擇變多了,但因為長久以來的習慣,大家還是對牛奶情有獨鐘呢![註04] 

 

飲食文化

A
西藏人的鹹味奶茶-酥油茶

位於青藏高原的西藏,因為海拔高、空氣乾燥,早晚又溫差大,為了禦寒保暖,西藏人想到用酥油及濃茶混合在一起做成「酥油茶」,與主食和糌粑一同食用,身子暖了,也可以有提神醒腦、補充營養的效果。


酥油茶的「酥油」就是來自藏區特有的氂牛的奶,也有部份是取自羊奶。藏民將奶汁裝進大桶加熱,再用特製的工具攪打到油水分離,取出浮在上層的乳油裝入皮袋中,等待冷卻後就變成酥油。要喝的時候,準備好去掉茶葉渣的濃茶,加入酥油及鹽巴混合在一起,就是他們日常飲用的酥油茶了。[註04] 
 

 

飲食文化

A

●鳥鼠毋敢食貓奶:
老鼠不敢吃貓乳,因老鼠去吃貓奶,就像如羊入虎口,非常危險。

 

●沒乳假病子:
沒有乳水卻假裝懷孕不適,比喻無病呻吟。

A
灣地名

日治時代,日本人在臺灣各地養乳牛、生產牛乳,為便於稱呼、記憶位置,於是人們直接取名「牛奶寮」、「牛奶埕」,甚至還有直接叫「牛奶場」,雖然命名方式有些過於簡單粗暴,但對於如今的我們來看,卻是十分新鮮有趣呢!

今日任務
  • 牛奶地名的故事
  • 請你用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輸入搜尋「牛奶」關鍵字,找出臺灣各地牛奶地名的故事,進一步了解家鄉的地名由來。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