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在地特色
我看到虱目魚的身體都是彎彎的。
哪是,虱目魚的身體都是直挺挺的。
其實你們都對!有句俗話「南彎北直」,就是在說送到南部市場的虱目魚會折彎、堆放在魚簍裡,而送到北部市場的魚則會平放。這個現象跟虱目魚的產地位置很有關係,讓我來告訴你們全臺最大的產地在哪裡。
南虱目魚
臺南虱目魚

虱目魚每兩隻就有一隻來自臺南

全臺虱目魚產量最多的縣市是臺南市,年產量占全臺50%,換句話說,全臺每兩隻虱目魚就有一隻是來自臺南市[註01],其中養殖面積最大的地區在七股區[註02],附近的北門區、學甲區、將軍區及安南區等地,也都是養殖虱目魚的重鎮,其沿海平淺的地形,非常有利於開闢魚塭,而臺南養殖虱目魚的歷史已經有三百多年,至今發展出豐富的虱目魚產業[註03,註04]。

 

在臺南吃虱目魚最好吃

虱目魚要維持新鮮並不容易,但偏偏虱目魚一旦不新鮮就會不好吃,所以唯有臺南產地才能吃到最新鮮、口感最Q彈、最鮮甜的虱目魚,因此臺南有非常多虱目魚小吃店,競爭激烈下,各個都可說是全臺最會料理虱目魚的翹楚。每一碗虱目魚湯背後,不只需要料理職人精湛的廚藝,還要各種虱目魚職人各司其職、共同努力。想知道臺南虱目魚從產地到餐桌的故事嗎? 答案就在「在地特色小教室」。

A
地特色小教室
快速索引
    在臺南市必吃的小吃名單中肯定有虱目魚,臺南市被稱為「虱目魚的故鄉」,全市養殖面積約5000公頃,產量和產值都位居全國之冠。[註01]
    臺南市是臺灣最早養殖虱目魚的地方! 300多年前荷據時期,荷蘭人將虱目魚的養殖技術從印尼引入臺灣,當時鹿耳門(今安平區)作為荷蘭貿易據點,自然成為養殖的第一個試驗地。[註05]
    先民利用臺南沿海潟湖或濕地的低窪環境,築堤圍成一池池的魚塭,將海水引進池中,再放養從海邊抓到的虱目魚苗。[註06]
    清領時期臺南市作為全臺最高首府,如同現在的臺北市,生活水準比其他地方高,隨著吃魚的需求與日俱增,越來越多人養殖、食用虱目魚,從此虱目魚漸漸融入臺南人的飲食生活。[註06]
    臺南沿海一帶,每天都有一群盡力照顧虱目魚的漁民們,凌晨四點天還未亮就開始搬運魚餌、餵食虱目魚。[註07]
    漁民們每天都要檢查各項電機設備是否完善,深怕打水機一停止,池水氧氣不足,就會造成虱目魚死亡。
    漁民也很擔心颱風或寒流,颱風前得加強排水設備,以免淹水時整池的虱目魚全流出魚塭。寒流來時得整夜留守魚塭,一看到死魚就撈起,趁魚隻還新鮮可食用時,送往加工廠。[註08]
    每到產季,漁民們忙的不可開交,清晨六點多漁民們已經蓄勢待發,一些人在水裡拉著魚網,有幾位則是慢慢將魚趕到網子裡。[註09]
    隨著漁網越拉越近縮小範圍,水面開始出現虱目魚跳躍的身影,看到漁民的表情變化才知道,他們正承受著虱目魚群大力跳躍和亂竄的重擊。[註09]
    好不容易將虱目魚捕撈上岸後,接著就要將魚貨送往各地市場。南部市場因為接近產地,魚肉很新鮮,南部人有吃魚腸的習慣,因此送往南部的虱目魚會在黃昏進行「消肚」儀式。[註10]
    在黃昏進行的消肚儀式中,漁民會開著竹筏在魚塭上快速來回,讓魚受驚而將食物與泥沙全部排出,並在清晨捕捉,送往南部早市。
    送往南部早市的魚腸乾淨,而且清晨才撈捕上岸,魚體柔軟而可以彎曲,裝在籠裡節省空間,久而久之彎曲的虱目魚就成了新鮮的代表。[註11]
    送往北部早市的路程長,黃昏得捕捉,並連夜運往市場。沒有清腸的虱目魚無法彎曲魚身,於是形成南北市場不同的魚身型態,俗稱南彎北直的現象。[註12]
    南部地區因地利之便而盛行虱目魚腸小吃,饕客們總是趕在早晨去吃以免向隅,這可是南部獨有的飲食文化。
    臺南料理職人將虱目魚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發展出煮、炸和炒的虱目魚腸小吃,從魚頭到魚尾都能煮出各式各樣的料理,甚至連魚骨頭都能用來煮湯。[03]
    虱目魚有兩百多根大、小刺,透過除魚刺職人巧妙的雙手,竟然能做到一根刺也不留,不過職人剛開始學習時,手指總是被魚刺刺到紅腫,忍著學2到3個月才終於把魚刺抽乾淨。[註13]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好東西要讓大家知道,因此臺南市政府和各區公所,每年都會串連七股、將軍、學甲、北門、安南等地,舉辦虱目魚產業文化節。[註14]
    虱目魚產業文化節邀請大家來臺南品嚐各種虱目魚料理,還有職人帶領直擊魚塭養殖過程,以及漁港漁獲拍賣現況。
    現在,你是否更加了解虱目魚的故鄉臺南呢? 希望你能體會原來一片香煎虱目魚肚、一碗營養滿分的虱目魚湯,是各種職人共同淬鍊下的美味結晶!
    A
    方人物誌

    虱目魚之父:林烈堂先生

    虱目魚養殖在臺灣已經有超過300年的歷史,但是一直無法研發出繁殖技術,以前魚苗都要去海邊撈回,導致魚苗的數量總是不穩定。直到1980年代,在漁民林烈堂的不斷鑽研之下,找出適合虱目魚繁殖的環境,終於在不用對魚施打賀爾蒙的情況下,成功讓虱目魚自然產卵,而且產量穩定,這可是世界創舉,因此林烈堂先生被稱為「虱目魚之父」。[註04]

    A
    名品牌
    黑琵牌虱目魚罐頭
    黑琵牌虱目魚罐頭
    看到這個罐頭的名字,你是否也很疑惑,虱目魚和黑面琵鷺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呀,淺坪式魚塭是虱目魚的傳統養殖方式,因為魚塭水淺的關係,冬天水溫過低,虱目魚容易凍傷而死,所以漁民都會在秋天將魚打撈上岸,放掉池水後,黑面琵鷺和其他鳥類就會來吃池底剩下的雜魚,形成人鳥共生的和諧生活。
     
    然而近年來,有不少漁民為了增加漁獲量,而將魚塭改成深水池,在冬天不需要放乾池水的情況下,鳥類再也吃不到池底的雜魚,因此黑面琵鷺的數量逐漸減少。為此有些漁民開始恢復傳統魚塭的養殖方式,再將這些虱目魚做成罐頭,希望大家用消費來支持保育鳥類的理念,不僅保護生態,還能挽救逐漸流失的傳統養殖文化。[註15,註16]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