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在地特色
為什麼好像在市場上都很少看到有人在賣烏魚?
比較常看到的好像是烏魚子,但也幾乎是在有人請客吃大餐的時候才會看到耶?!
很少看到是因為烏魚只有在冬天才會洄游到臺灣,是一種「期間限定」的魚種,而每尾母烏魚只有一副卵巢可做成烏魚子,更是物以稀為貴,也因此被當作宴席時的貴重菜色來招待客人。
竹烏魚
新竹烏魚

新竹以「風城」聞名,每到秋冬季節,強烈的東北季風吹過,形成可能接連數十天、風速達每秒20公尺的「九降風」,聰明的老祖先反過來利用九降風的特性,用來製作各種需要風乾的食物,於是新竹的烏魚子產業就這樣被「吹」出盛名。九降風到底是如何成為烏魚子的推手,讓我們從「在地特色小教室」來見分曉。

A
地特色小教室
快速索引
    新竹的風之所以聞名,必須從它的地理環境說起。整個新竹平原北靠湖口台地、飛鳳山脈,東鄰雪山山脈、大霸尖山,南接香山丘陵,呈現畚箕狀向臺灣海峽敞開。[註01]
    每年九月(農曆)霜降後,東北季風吹進別稱畚箕嘴的風口,受到地形收束的影響,引發強烈的氣旋作用,風勢倍增,也因此被人稱為「九降風」。[註01]
    「九降風」是生活在新竹的人們的共同記憶,它所製造的「風乾」效果,造就了遠近馳名的新竹米粉、柿餅及烏魚子。
    九降風吹起時,新竹海濱的舊港、西濱、新月沙灘一帶,烏魚子開始進入盛產期。乾冷的季風,使得怕熱不怕冷的烏魚,不論在卵的熟成或是烏魚子製作上均形成有利的風土條件。[註01、02]
    也因為新竹少雨、緯度高於南部的緣故,當地適合引入海水養殖烏魚。漁民更是善用九降風的自然風乾法,慢慢帶走烏魚卵的水分;而夜間的低溫則足以保證整型後的魚卵品質不變,使烏魚子的外觀、色澤、飽滿度皆屬上乘。[註01]
    新竹市的南寮漁港,因為距離市區近,成為民眾週末便利前往採買漁貨的場所,也吸引許多烏魚養殖場群聚在附近。鄰近的香山區,也是著名的烏魚養殖場所,在烏魚汛期期間,可以品嚐到新鮮的烏魚料理。
    但說到新竹的烏魚,不得不提到與南寮漁港一溪之隔的竹北市拔仔窟烏魚專業養殖區。這裡是北臺灣最大的烏魚養殖區,早期普遍種植芭樂,「拔子窟」的地名也是由此而來。[註03]
    後來因為環境限制,在民國50年後轉而養殖烏魚。目前約有10~20養殖戶,養殖面積超過60公頃以上,每年烏魚產量約10~15萬尾,總產值一年可達新台幣一億多元,可說是竹北市的重點產業。[註03]
    每一條烏魚都必須經過為期3年的完整養殖期,才能夠捕撈取卵,而烏魚成熟的與否及可以捕撈的時間,全靠漁民豐富的經驗來判斷。清晨,漁民下海捕撈養殖的烏魚,午後則轉由家中婦女接手處理漁獲。[註04]
    婦女們熟練地拿著小刀,剖腹、取卵、綁線、去血一氣呵成,接著將烏魚卵鹽漬、整形、重壓,一塊塊金黃色的烏魚子逐漸成型。[註04]
    因為緯度的關係,新竹的烏魚是全臺最早上市的。每年十一月的產季,就是拔子窟最熱鬧的觀光時節。漁民捕捉烏魚裝載於卡車上,送至魚貨處理廠,整車的烏魚傾洩而下,形成壯觀的烏魚瀑布。[註05]
    同時地方政府每年亦會辦理烏魚產業文化活動,不但可以品嚐到各種烏魚美食,還有各種文化體驗活動,讓民眾可以吃烏魚、識烏魚,廣受大小朋友歡迎。
    A
    方人物誌

    人工烏魚繁衍推手-廖一久

     

    烏魚是洄游性魚類,昔稱「烏金」,烏魚卵巢製成的烏魚子更是深受國人喜愛的珍品,因此農復會(農委會的前身)在1964年時就已計畫嘗試烏魚的人工養殖。當時孵化出來的魚苗只能存活二十多天,無法長大,計畫遭到重大瓶頸,沒有「魚苗」一切都是空談。

     

    在廖一久投入研究後,他發現先前的做法是把孵化出的烏魚苗放在小玻璃杯中,小心翼翼地呵護,期待烏魚苗長大。他猜想把烏魚苗放置在「模擬真實的環境」下養殖,不要過度照顧魚苗,也許能成功。於是廖院士把剛孵化出來的烏魚苗放到「大水槽」內,培育過程中只注意水質酸鹼度的穩定,其餘儘量模擬海水環境來培育小魚苗。終於在1969年2月成功培育出兩尾烏魚苗,存活期30天,體長分別是1.0與1.1公分。一旦突破烏魚苗存活期30天的紀錄後,台灣烏魚苗的養成數目開始逐年攀升,之後更順利地從第1代人工養殖烏魚培育出第2代烏魚,完成了「人工烏魚繁衍模式」。[註06]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