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飲食文化
你聽過桶柑的故事嗎?
法熬煮的甜滋味 客家桶柑餅 [註01]

  平時我們吃桶柑,都是直接剝皮食用,但是到了新竹、苗栗等客家人口眾多的縣市,就有機會看到令人嚇一跳的場景,只見熱騰騰的鍋子裡,放著一顆又一顆的新鮮的桶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是在熬煮桶柑餅!先將桶柑汆燙殺菌之後,再泡溫水冷卻12小時去除苦味,接著在表皮劃下8刀,每道深痕間隔要平均。之後熱鍋,加入冰糖、麥芽糖,等糖融化之後,放入乾淨的桶柑,以小火慢慢熬煮數小時。過程中不加入一滴水,讓桶柑的汁液融入到糖蜜裡。在起鍋前,再將桶柑壓扁、撈起、晾乾就大功告成。用來熬煮桶柑餅的糖蜜,就是桶柑蜜了!

 

  被壓扁的桶柑看起來就像是一朵朵小花,味道軟Q酸甜,既討喜又好吃,放入冷凍庫能夠放3個月左右。除了配茶、當零嘴,也能把桶柑餅切成丁狀製作成麵包、蛋糕等,食用方式非常多元。

 

  在老一輩人的口中,桶柑餅有潤肺止咳、消食等功效,雖然醫學上沒辦法證實它的效果,不過在冷冷的冬天,泡一杯桶柑蜜茶,配著桶柑餅吃,也是不錯的選擇的。

 

古法熬煮的甜滋味 客家桶柑餅

A
柑來臺竟然變無籽了! [註02]

  臺灣的桶柑有不同品系,在市面上最常見就是高牆桶柑,其中的大春種,因為果型大、種子少、風味優,深受許多人喜歡,在市面上看到的「無籽桶柑」,基本上就是它了!

 

  然而你知道嗎?臺灣的桶柑最初來自於中國,當時的桶柑可是有非常多的種籽,直到進入臺灣,就變成無籽桶柑。你可能會想,這一定都是因為我們有著一群專業的農夫和研究人員,在優良的農業技術下,才能改良出無籽桶柑。

 

  事實並非如此,無籽桶柑的出現是來自柑橘類的自然變異,是由翁仁祿先生在宜蘭莊坤鐘先生的果園中發現,因為此種桶柑多來自大春農園,因而名為大春種。

 

  其實全世界有很多柑橘類,都是自然變異或是天然雜交,人為育種的品種並沒有想像得多。柑橘家族真的非常神奇,有些會自己變異,有些雜交後基因會大規模洗牌,下次當別人問起桶柑時,就將這個小故事分享給他吧!

 

桶柑來臺竟然變無籽了!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