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在地特色
前陣子爸媽帶我到花蓮瑞穗牧場玩,裡面好多乳牛,還有各式各樣的鮮奶製品,好好玩又好好吃喔!
花蓮的瑞穗是有名的牛乳生產地區,不但發展出當地獨特的觀光休閒產業,市面上甚至有以它為名的鮮乳,雖然產量並不足以劃入臺灣前幾大的牛奶生產區,但響亮的名氣可是讓人一提到牛奶就會立刻想到它呢!
穗牛奶
瑞穗牛奶

好山好水的花蓮,許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是廣闊的田野,空氣新鮮無污染,也因此這邊的農牧業十分發達。瑞穗鄉發展酪農業的歷史已久,至今已變成當地重點產業之一,到底瑞穗酪農們是如何一步一腳印地走到今天全國知名的地步呢?讓我們一起從「在地特色小教室」來看看瑞穗牛奶的故事吧!

A
地特色小教室
快速索引
    你可能沒去過瑞穗,但一定有聽過瑞穗鮮乳!花蓮瑞穗以生產高品質鮮乳聞名,但瑞穗為什麼能生產出好喝的牛奶呢?原來,瑞穗背倚中央山脈,乳牛吃著純淨泉水種出的牧草、沐浴在新鮮空氣中,因此產出的牛奶清甜可口![註01]
    瑞穗鄉居民多以農為業,佔全鄉總人口數三分之一,它也是花蓮縣內乳牛養殖規模最大的鄉鎮。瑞穗地區發展酪農業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從民國76年底組成瑞穗乳牛產銷第一班,就獲得全省乳牛產銷班評鑑的第一名,到民國87年獲得優良農業產銷班,使得瑞穗地區所生產的鮮乳,已儼然成為高品質鮮乳的代名詞。[註02]
    最開始,瑞穗並不是以飼養乳牛為營生,因為土質不良的關係,居民只能種些木瓜或玉米等雜糧。偏偏民國74年的一場颱風,刮掉了木瓜農的全部心血。大家聚集到現任酪農產銷班班長林京彰家中聊天,一同發愁︰「到底還有什麼可種的?」[註03]
    林京彰靈光一閃,想到外國電影中的牧場原野風光,就起頭說︰「來養牛好了,沒看過牧草被颱風吹倒的,飼乳牛免驚風颱啦!」沒想到,這一句玩笑話竟成了瑞穗酪農事業發展的開端。[註03]
    農民們紛紛響應林金章,他們組團去觀摩各地的牛舍,由100頭懷孕乳牛開始飼養,學著從國外批牛隻、種牧草、調配草料。但草創初期卻是一路跌跌撞撞,牛舍規劃、飼養技術、防疫需求都是難關,導致一開始進口的100頭牛,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死亡半數,可說是損失慘重。[註04]
    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瑞穗酪農們在不斷摸索努力之下,終於克服養乳牛的各種考驗,產銷班運作也慢慢步上軌道。從民國83年起,更是連續多年產銷班評鑑名列前矛,也因為這樣的成績,得到統一企業的青睞,以原產地「瑞穗」為品牌名號,主打高品質鮮乳銷售上市,受到消費者肯定。[註04]
    飼養乳牛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取乳,每到擠乳的時間,就看到乳牛乖乖地一頭頭排好隊,依序走進擠乳室,等待酪農將乳汁從脹奶的乳房中取出,牠就可以比較舒服。擠乳前,酪農會幫乳牛的乳頭消毒按摩,清潔衛生的同時,這個按摩的動作可是酪農們提高乳牛泌乳的重要步驟呢![註05]
    為了讓乳牛有最舒適的泌乳環境,除了在牛舍裝風扇通風、灑水降溫外,有些牧場會在地上鋪軟墊,幫牛隻鋪水床又睡套房;有的會放音樂給乳牛聽,幫助牠保持心情穩定。[註06、07]
    有的牧場則利用科技武器來管理牛隻,乳牛們戴著時尚的「項鍊」或「踝鍊」,其實它是飲食監測及計步器。透過監測工具記錄的數據,牧場主人可以得知乳牛進食、休息、站立的時間,瞭解乳牛健康狀態。正常牛隻躺臥時間在12-14小時,如果躺太久可能是乳牛生病了;站太久也可能是身體不適無法躺臥;要是走動頻繁,表示乳牛情緒很焦燥,有可能是進入發情期,就要立刻注意!
    瑞穗牛奶已經聲名遠播,瑞穗鄉的酪農們一直是國內知名乳品公司的生乳供應者,但在臺灣加入WTO後,面臨國外生乳進口競爭,酪農們不得不開始思考牧場轉型的問題。[註05]
    此時政府正好在發展一鄉一休閒的政策,到訪牧場的遊客變多,於是瑞穗的酪農趁此將牧場轉型為休閒牧場,經營模式也逐漸由單純的草原牧場,轉向多元化的觀光牧場。[註04]
    牧場裡提供咖啡座、觀景台、步道等休憩設施,讓民眾可以親近大自然;研發各種紀念品及牧場自製的鮮奶製品,增加牧場收益;同時也兼具教育意義,教導動物飼養方式、培養生態意識。透過牧場本業與休閒觀光相輔相成的經營模式,瑞穗的酪農業發展,又向前邁進一大步。
    A
    方人物誌

    林京彰打造瑞穗鮮奶的傳奇
    說到臺灣有產鮮奶的地區,很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瑞穗」。將瑞穗地區鮮奶推到國人眼前,使瑞穗與高品質鮮奶劃上連結的重要推手,不得不提到瑞穗牧場的董事長林京彰(原名林金章)。


    林京彰原本學的是廣電,有一個電影人的夢,但當時電影的環境已不如電視,自稱西部片看太多的他,響應政府的號召,在民國57年時買下瑞穗農場現址,開始養肉牛,卻又因為紐澳牧草缺乏、進口飼料翻漲無力續養,只好收手。直到民國74年的一場颱風,林京彰聽著朋友發愁上百萬元的木瓜收成恐被颱風掃去,不知還能轉作什麼,林京彰就提議說:「飼乳牛啦,飼乳牛唔驚風颱啦!」在他眼裡,牧草在強風豪雨中頂多只有葉尾破損,沒兩天便仍直挺挺地繼續生長,還能讓乳牛產出白白的牛乳,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也就是這次的「木瓜效應」,啟動了瑞穗地區酪農業的發展。


    一開始他們到屏東觀摩,自己規畫興建牛舍,赴美採購懷孕乳牛,由100頭開始飼養起。但因為對飼養乳牛一竅不通,牛舍規畫錯誤、飼養專業技術不足、未考慮防疫需求、達不到經濟規模而經營績效不佳,整個草創初期跌跌撞撞,甚至進口的牛隻也在短短半個月內死亡半數。

     

    「既然是自己選擇的事業,就沒有什麼好抗議的」,林京彰在朋友的指導及自己的不斷摸索下,終於將牧場經營起來。民國77、78年他與產銷班班員將生乳交給統一收貨;民國83年起,他的產銷班連續三年獲得全國產銷班評鑑第一名。見時機成熟,林京彰在86年主動向統一提議,花蓮有好山、好水、好空氣,牛吃的又是新鮮的牧草,產出的鮮奶有清新的青草香,應該將東部所產生乳獨立出來、另立品牌行銷。統一企業接受了林京彰的建議,民國86年打出「瑞穗の牧場」品牌鮮乳,以高品質作訴求,亮眼的銷售成績,讓瑞穗鮮奶在市場上知名度始終不墜,也打造出如今的瑞穗鮮奶傳奇。[註04]

    A A